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指明了方向。
国务院国资委密集部署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多次强调国有资本要当好战新产业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着力推进战新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了发展重心和方向,细化了任务目标和路径,努力塑造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国资央企解决方案”。
中智咨询认为,新时代要求国有企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有企业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深入理解和洞察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背景,明确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内涵和特征、优化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规划和布局模式,着力做好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组织管控、考核激励及人才支撑,构建支撑战新产业和未来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中智咨询将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分享国有企业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本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背景、内涵特征,以及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模式,下篇将展开分享大力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组织管控、考核激励及人才支撑。
四个视角看从全球视角看
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
![]()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每一次都会带来新兴产业的涌现,并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抢占世界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已由小模型时代迈向大模型时代,生成式AI“革命”正在带来重大的产业机遇和商业机会。
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从国内视角看
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对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作出部署,强调“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工信部等部委也纷纷出台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相关文件,战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指出,要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投资力度,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纵深推进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是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产业视角看
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近年来我国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业链与创新链不断深度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
国务院国资委多次强调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着力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拿出实干有效的国资央企战新产业解决方案。
战新产业对新旧动能转换发挥着引领性作用,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
从企业视角看
当前国有企业仍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散而不精”等问题,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
![]()
2024年《财富》500强的数据显示,上榜中国企业的平均营收利润率为3.95%,低于全球平均值的6.64%,更低于美国的8.61%。中国上榜企业营收利润率能够达到全球平均水平以上的企业只有20家,其中,金融机构有11家。
上榜的中国企业大多集中在传统行业和金融行业,如油气、矿产、建筑、保险、银行等,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企业在科技信息、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优势较为明显。如美国市值最大的七家公司均为科技公司,分别是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脸书和特斯拉,7家公司在2023年年底市值为85万亿人民币。
2024年前7个月,中央企业战新产业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4%,占到央企总投资的38%,展现了中央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强劲动力。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目标,到2025年,央企在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但与发达国家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布局相比,与中国式现代化对国资央企使命责任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亟待纵深推进发展。

明确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内涵特征
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根据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概念和内涵是较为清晰的,但所包括的细分产业又是不断变化调整的。从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界定演变过程看: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
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
“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保持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增加了“数字创意”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2018年11月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9大类、40子类、涵盖445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数字创意”和“相关服务业”也纳入了战新产业范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纲要》
继续维持9大类战新产业的划分,但增加了“航天航空”、“海洋装备”,“节能环保”优化为“绿色环保”,并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重大方向列入未来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
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突出“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九大产业。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量子科技”单列,纳入战新产业的范畴,“生物技术”优化为“生物医药”。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9类战新产业(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器、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和6类未来产业(未来信息、未来网络、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健康)。
战新产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战略性、导向性、风险性、地域性、动态性等方面,呈现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的发展态势。
未来产业的特征主要体现高成长性、先导性、引领性、颠覆性、不确定性等方面,呈现带动扩散、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等发展态势。
2021年时任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将未来产业发展的特征概括为四“新”:
一是依托新科技。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基于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并依托于技术之间、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二是引领新需求。未来产业不仅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现有需求,还将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新消费需求。
三是创造新动力。未来产业将引导市场主体向更先进的生产力聚集,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四是拓展新空间。未来产业将帮助我们不断突破认知极限和物理极限,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拓展新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战新产业相比,未来产业更具有前瞻性和变革性,在发展阶段、技术特性、发展重点和价值体系等方面是有所区别的。
从发展阶段看,战新产业多数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而未来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
从技术特性看,战新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初步完成了重大技术试错,已经具有较为明确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而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处于创新链的高端,往往仍在进行创新试错,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还不明确。
从发展重点和价值体系看,战新产业更加注重当期价值和经济效益,已可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形成现实生产力,而未来产业更加注重长远价值和技术效益,成长依赖于关键前沿技术的突破,当前尚未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例如,根据Gartner 2024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收录的25项颠覆性技术分为四大领域:自主AI、开发者生产力、全面体验以及以人为本的安全和隐私计划。
国有企业如何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中智咨询认为,可以重点从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布局模式、组织管控、考核激励、人才支撑五大方面,构建国企特点的战新产业发展规划和保障体系模型,助力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五大要点之发展规划

![]()

五大要点之布局模式
相关政策要求
投资先进制程芯片国产化龙头中芯国际; 持续多轮投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企业寒武纪,助力提升先进算力建设; 投资华大半导体,助力中国电子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平台。
在国有企业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两种或以上的多种布局模式,各种布局模式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大力实施“136”总体发展战略,利用“煤电路港航化”一体化运营优势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采取主业延伸投资、基金投资、股权合作投资、设立战新产业平台等多种模式,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装机并网规模突破1亿千瓦,其中风电规模6228万千瓦,保持世界第一。
(未完待续)
后续,我们将详细介绍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组织管控体系、考核激励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敬请关注。
4008-200-397
阅读更多
查看全部观点洞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