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故事

值得铭记的人和故事。

  • 第一章

    石油会大战

    石化所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波澜壮阔的政治风云中顽强生存着,直到春天的到来。

           

    1971年,在全市“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的背景下,由当时的轻化工局牵头组建了“营口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初选址炼油厂、落户在营口市罐头厂,罐头厂的收发室及一间闲置厂房作为实验室。当时研究所只有十几个员工,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用C5油合成异戊二烯制备人工合成橡胶,第二个项目是石油发酵方面的课题。

    回顾这段历史时,曾任石化所实验厂厂长的李昌志感叹道:“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资金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时至今日尚未有人完成的课题,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课题都是有来头的。”

    当时知识分子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上及其艰苦,研究所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大家自己动手,包括:冬季夜间轮流值班烧炉取暖,防止玻璃仪器和药品冻坏。火车站来货时,小件用自行车驮,大件用手推车拉。自行车是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劳保用品只有口罩和手套,肥皂是共用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研究所的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后勤人员,包括前文提到李昌志厂长,也兼任着研究所的出纳员。

    1972年,石油会战结束了,研究所增加了好几名职工,罐头厂还要继续做罐头,研究所只好搬离。当时,位于东升百货商店附近的荧光材料厂要扩大生产,旧厂址闲置下来,其大小、规模符合研究所的需要,研究所就搬迁过去了。但一年后,主管部门又再次下指令,搬迁至营口化工厂院内。

    石化所这期间主要是攻克油漆行业节约动植物油方面课题,主要有:三羟甲基烯丙基醚,合成液体烯烃树脂等。同时也为润滑油脂厂的中试产品寻找原料,具体项目是利用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醇。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苦难磨炼的石化所人是醒得早,同时也是起得早的一群人。

    营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营科字(78)4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八年第二批科学试验计划项目和经费指标的通知,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承担了硼矿散源氮化硼压片项目的研究(78—79完成),获得经费2万元。

  • 第二章

    与希望同行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磨难,在我们面前没有坦途,只有艰辛,只能靠智慧和双手去打拼。”

                         

    成立之初,虽然科研条件艰苦,但凭借星星之火的精神,石化所依然吸纳了一支来自全国各地知名高校的科研队伍。马萍就是其中一位,她是工农兵大学的最后一届学生,毕业于沈阳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工专业。

    1980年2月,冬天夜里的星星显得过于稀少,月亮已偏西,马萍的身影一动不动的印在窗上,她正在给远方的同学写信,分享她参加麝香105项目科技组的消息。营口的冬天荒芜,周边的荒滩野洼显得尤为凋零,然而此时此刻她觉得世界无比美好,兴奋难眠。

    作为新人的她,从抄材料、刷瓶子、打下手开始。老同志做实验,他们就在旁边看着、记着,抓住难得的时间空隙,反复练习着,失败了就从头再来,直至每一流程纯熟于心。                                        


    化工厂西北角的二层小楼,原来是双氧水的中试车间,总体面积加起来不到120㎡。所里的领导带领年轻实验员们用预制板在里面搭起了试验台。简陋偪仄的车间,冬天四面暴虐的冷风如入无人之境,寒气直逼骨髓。试验仪器并不是很先进,标准类的能够买到,但非标仪器往往得自己亲自烧制。马萍揉搓了一下双手,尽可能不让它们颤抖得厉害,她小心翼翼地开启酒精喷灯,制作一个又一个试验器皿,从玻璃弯头、毛细管、洗瓶尖嘴等等都不在话下。


    后来,石化所租用了营口建设化工厂的土地,终于可以建造独立的试验大楼。石化所的领导要么工农出身,要么科研出身,实干作风突出。实验楼建造的过程中,有时候人员不足,他们就领头带着实验员去拉砖头、铲水泥。车间经他们之手,一块砖一块砖地砌起来了。小伙子们在太阳底下晒得脖子褪掉一层皮,马萍手上也磨出了水泡。然而没有人叫苦,也没有人打退堂鼓,每个人都团结一心,怀揣着憧憬和希望。

    石化所书记尹风翥尤其重视培养年轻人,他深知,作为科研所不仅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他经常给年轻实验员予鼓励:“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磨难,在我们面前没有坦途,只有艰辛,只能靠智慧和双手去打拼。”领导的鼓励、以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如同春风化雨,刮进石化所每一个人的心里,马萍也暗下决心,力争掌握技术,为石化所多出一把力。

    石化所大楼建成后,添置了各类仪器设备。小试,中试,小批量生产一环接一环。马萍参与的麝香105项目,在1983年获得了国家经委颁发的飞龙奖,1984年获得了营口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其中合成麝香105中间体,10-羟基癸酸制造方法,在2005年申请了发明专利,专利号公开CN1683312。

    石化所的务实作风,在前辈们的热血、务实、奉献浇灌下深深扎根。
  • 第三章

    重要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从一张白纸到能发射地球同步卫星,这是了不起的飞跃!”

    1971年,在全市“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的背景下,由当时的轻化工局牵头组建了“营口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初选址炼油厂、落户在营口市罐头厂,罐头厂的收发室及一间闲置厂房作为实验室。当时研究所只有十几个员工,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用C5油合成异戊二烯制备人工合成橡胶,第二个项目是石油发酵方面的课题。

    回顾这段历史时,曾任石化所实验厂厂长的李昌志感叹道:“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资金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时至今日尚未有人完成的课题,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课题都是有来头的。”

    当时知识分子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上及其艰苦,研究所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大家自己动手,包括:冬季夜间轮流值班烧炉取暖,防止玻璃仪器和药品冻坏。火车站来货时,小件用自行车驮,大件用手推车拉。自行车是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劳保用品只有口罩和手套,肥皂是共用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研究所的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后勤人员,包括前文提到李昌志厂长,也兼任着研究所的出纳员。

    1972年,石油会战结束了,研究所增加了好几名职工,罐头厂还要继续做罐头,研究所只好搬离。当时,位于东升百货商店附近的荧光材料厂要扩大生产,旧厂址闲置下来,其大小、规模符合研究所的需要,研究所就搬迁过去了。但一年后,主管部门又再次下指令,搬迁至营口化工厂院内。

    石化所这期间主要是攻克油漆行业节约动植物油方面课题,主要有:三羟甲基烯丙基醚,合成液体烯烃树脂等。同时也为润滑油脂厂的中试产品寻找原料,具体项目是利用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醇。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苦难磨炼的石化所人是醒得早,同时也是起得早的一群人。

    营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营科字(78)4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八年第二批科学试验计划项目和经费指标的通知,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承担了硼矿散源氮化硼压片项目的研究(78—79完成),获得经费2万元。





  • 第四章

    路在何方

    不思进取,自生自灭,不是石化所人的精神!组织号召“走出去,请进来”,往哪走?请谁来?

    1971年,在全市“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的背景下,由当时的轻化工局牵头组建了“营口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初选址炼油厂、落户在营口市罐头厂,罐头厂的收发室及一间闲置厂房作为实验室。当时研究所只有十几个员工,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用C5油合成异戊二烯制备人工合成橡胶,第二个项目是石油发酵方面的课题。

    回顾这段历史时,曾任石化所实验厂厂长的李昌志感叹道:“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资金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时至今日尚未有人完成的课题,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课题都是有来头的。”

    当时知识分子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上及其艰苦,研究所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大家自己动手,包括:冬季夜间轮流值班烧炉取暖,防止玻璃仪器和药品冻坏。火车站来货时,小件用自行车驮,大件用手推车拉。自行车是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劳保用品只有口罩和手套,肥皂是共用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研究所的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后勤人员,包括前文提到李昌志厂长,也兼任着研究所的出纳员。

    1972年,石油会战结束了,研究所增加了好几名职工,罐头厂还要继续做罐头,研究所只好搬离。当时,位于东升百货商店附近的荧光材料厂要扩大生产,旧厂址闲置下来,其大小、规模符合研究所的需要,研究所就搬迁过去了。但一年后,主管部门又再次下指令,搬迁至营口化工厂院内。

    石化所这期间主要是攻克油漆行业节约动植物油方面课题,主要有:三羟甲基烯丙基醚,合成液体烯烃树脂等。同时也为润滑油脂厂的中试产品寻找原料,具体项目是利用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醇。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苦难磨炼的石化所人是醒得早,同时也是起得早的一群人。

    营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营科字(78)4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八年第二批科学试验计划项目和经费指标的通知,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承担了硼矿散源氮化硼压片项目的研究(78—79完成),获得经费2万元。





  • 第五章

    变革

    奠基仪式上,手握铁锹的吕德斌每挥洒一锹土,就像播撒一片火种,播在哪里,哪里就生出蓬勃的希望之火。

    1971年,在全市“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的背景下,由当时的轻化工局牵头组建了“营口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初选址炼油厂、落户在营口市罐头厂,罐头厂的收发室及一间闲置厂房作为实验室。当时研究所只有十几个员工,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用C5油合成异戊二烯制备人工合成橡胶,第二个项目是石油发酵方面的课题。

    回顾这段历史时,曾任石化所实验厂厂长的李昌志感叹道:“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资金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时至今日尚未有人完成的课题,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课题都是有来头的。”

    当时知识分子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上及其艰苦,研究所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大家自己动手,包括:冬季夜间轮流值班烧炉取暖,防止玻璃仪器和药品冻坏。火车站来货时,小件用自行车驮,大件用手推车拉。自行车是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劳保用品只有口罩和手套,肥皂是共用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研究所的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后勤人员,包括前文提到李昌志厂长,也兼任着研究所的出纳员。

    1972年,石油会战结束了,研究所增加了好几名职工,罐头厂还要继续做罐头,研究所只好搬离。当时,位于东升百货商店附近的荧光材料厂要扩大生产,旧厂址闲置下来,其大小、规模符合研究所的需要,研究所就搬迁过去了。但一年后,主管部门又再次下指令,搬迁至营口化工厂院内。

    石化所这期间主要是攻克油漆行业节约动植物油方面课题,主要有:三羟甲基烯丙基醚,合成液体烯烃树脂等。同时也为润滑油脂厂的中试产品寻找原料,具体项目是利用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醇。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苦难磨炼的石化所人是醒得早,同时也是起得早的一群人。

    营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营科字(78)4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八年第二批科学试验计划项目和经费指标的通知,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承担了硼矿散源氮化硼压片项目的研究(78—79完成),获得经费2万元。





  • 第六章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

    “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71年,在全市“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的背景下,由当时的轻化工局牵头组建了“营口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初选址炼油厂、落户在营口市罐头厂,罐头厂的收发室及一间闲置厂房作为实验室。当时研究所只有十几个员工,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用C5油合成异戊二烯制备人工合成橡胶,第二个项目是石油发酵方面的课题。

    回顾这段历史时,曾任石化所实验厂厂长的李昌志感叹道:“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资金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时至今日尚未有人完成的课题,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课题都是有来头的。”

    当时知识分子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上及其艰苦,研究所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大家自己动手,包括:冬季夜间轮流值班烧炉取暖,防止玻璃仪器和药品冻坏。火车站来货时,小件用自行车驮,大件用手推车拉。自行车是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劳保用品只有口罩和手套,肥皂是共用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研究所的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后勤人员,包括前文提到李昌志厂长,也兼任着研究所的出纳员。

    1972年,石油会战结束了,研究所增加了好几名职工,罐头厂还要继续做罐头,研究所只好搬离。当时,位于东升百货商店附近的荧光材料厂要扩大生产,旧厂址闲置下来,其大小、规模符合研究所的需要,研究所就搬迁过去了。但一年后,主管部门又再次下指令,搬迁至营口化工厂院内。

    石化所这期间主要是攻克油漆行业节约动植物油方面课题,主要有:三羟甲基烯丙基醚,合成液体烯烃树脂等。同时也为润滑油脂厂的中试产品寻找原料,具体项目是利用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醇。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苦难磨炼的石化所人是醒得早,同时也是起得早的一群人。

    营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营科字(78)4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八年第二批科学试验计划项目和经费指标的通知,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承担了硼矿散源氮化硼压片项目的研究(78—79完成),获得经费2万元。





  • 第七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

    “跳出一般人的认知局限,才有真知灼见;敢于逆众人而上者,才能掌握时代的脉搏”

    1971年,在全市“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的背景下,由当时的轻化工局牵头组建了“营口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初选址炼油厂、落户在营口市罐头厂,罐头厂的收发室及一间闲置厂房作为实验室。当时研究所只有十几个员工,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用C5油合成异戊二烯制备人工合成橡胶,第二个项目是石油发酵方面的课题。

    回顾这段历史时,曾任石化所实验厂厂长的李昌志感叹道:“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资金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时至今日尚未有人完成的课题,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课题都是有来头的。”

    当时知识分子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上及其艰苦,研究所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大家自己动手,包括:冬季夜间轮流值班烧炉取暖,防止玻璃仪器和药品冻坏。火车站来货时,小件用自行车驮,大件用手推车拉。自行车是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劳保用品只有口罩和手套,肥皂是共用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研究所的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后勤人员,包括前文提到李昌志厂长,也兼任着研究所的出纳员。

    1972年,石油会战结束了,研究所增加了好几名职工,罐头厂还要继续做罐头,研究所只好搬离。当时,位于东升百货商店附近的荧光材料厂要扩大生产,旧厂址闲置下来,其大小、规模符合研究所的需要,研究所就搬迁过去了。但一年后,主管部门又再次下指令,搬迁至营口化工厂院内。

    石化所这期间主要是攻克油漆行业节约动植物油方面课题,主要有:三羟甲基烯丙基醚,合成液体烯烃树脂等。同时也为润滑油脂厂的中试产品寻找原料,具体项目是利用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醇。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苦难磨炼的石化所人是醒得早,同时也是起得早的一群人。

    营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营科字(78)4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八年第二批科学试验计划项目和经费指标的通知,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承担了硼矿散源氮化硼压片项目的研究(78—79完成),获得经费2万元。





  • 第八章

    扣住时代的“天元”

    “我还记得那天从董事长办公室出来后,天空刚刚洒过一场急雨,阳光灿烂,空气格外清新。”历史总是那么相像。

    1971年,在全市“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的背景下,由当时的轻化工局牵头组建了“营口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初选址炼油厂、落户在营口市罐头厂,罐头厂的收发室及一间闲置厂房作为实验室。当时研究所只有十几个员工,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用C5油合成异戊二烯制备人工合成橡胶,第二个项目是石油发酵方面的课题。

    回顾这段历史时,曾任石化所实验厂厂长的李昌志感叹道:“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资金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时至今日尚未有人完成的课题,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课题都是有来头的。”

    当时知识分子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上及其艰苦,研究所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大家自己动手,包括:冬季夜间轮流值班烧炉取暖,防止玻璃仪器和药品冻坏。火车站来货时,小件用自行车驮,大件用手推车拉。自行车是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劳保用品只有口罩和手套,肥皂是共用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研究所的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后勤人员,包括前文提到李昌志厂长,也兼任着研究所的出纳员。

    1972年,石油会战结束了,研究所增加了好几名职工,罐头厂还要继续做罐头,研究所只好搬离。当时,位于东升百货商店附近的荧光材料厂要扩大生产,旧厂址闲置下来,其大小、规模符合研究所的需要,研究所就搬迁过去了。但一年后,主管部门又再次下指令,搬迁至营口化工厂院内。

    石化所这期间主要是攻克油漆行业节约动植物油方面课题,主要有:三羟甲基烯丙基醚,合成液体烯烃树脂等。同时也为润滑油脂厂的中试产品寻找原料,具体项目是利用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醇。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苦难磨炼的石化所人是醒得早,同时也是起得早的一群人。

    营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营科字(78)4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八年第二批科学试验计划项目和经费指标的通知,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承担了硼矿散源氮化硼压片项目的研究(78—79完成),获得经费2万元。





  • 第九章

    实干开未来

    提质、降本、增产!这目标就像铁铸似的,每敲一下,都有回响。

    1971年,在全市“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的背景下,由当时的轻化工局牵头组建了“营口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初选址炼油厂、落户在营口市罐头厂,罐头厂的收发室及一间闲置厂房作为实验室。当时研究所只有十几个员工,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用C5油合成异戊二烯制备人工合成橡胶,第二个项目是石油发酵方面的课题。

    回顾这段历史时,曾任石化所实验厂厂长的李昌志感叹道:“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资金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时至今日尚未有人完成的课题,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课题都是有来头的。”

    当时知识分子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上及其艰苦,研究所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大家自己动手,包括:冬季夜间轮流值班烧炉取暖,防止玻璃仪器和药品冻坏。火车站来货时,小件用自行车驮,大件用手推车拉。自行车是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劳保用品只有口罩和手套,肥皂是共用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研究所的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后勤人员,包括前文提到李昌志厂长,也兼任着研究所的出纳员。

    1972年,石油会战结束了,研究所增加了好几名职工,罐头厂还要继续做罐头,研究所只好搬离。当时,位于东升百货商店附近的荧光材料厂要扩大生产,旧厂址闲置下来,其大小、规模符合研究所的需要,研究所就搬迁过去了。但一年后,主管部门又再次下指令,搬迁至营口化工厂院内。

    石化所这期间主要是攻克油漆行业节约动植物油方面课题,主要有:三羟甲基烯丙基醚,合成液体烯烃树脂等。同时也为润滑油脂厂的中试产品寻找原料,具体项目是利用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醇。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苦难磨炼的石化所人是醒得早,同时也是起得早的一群人。

    营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营科字(78)4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八年第二批科学试验计划项目和经费指标的通知,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承担了硼矿散源氮化硼压片项目的研究(78—79完成),获得经费2万元。





  • 第十章

    出山

    “中国航天大国的称号实至名归,但是航天强国的目标任重道远。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必须有一批能啃硬骨头的民营企业作支撑。”

    1971年,在全市“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的背景下,由当时的轻化工局牵头组建了“营口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初选址炼油厂、落户在营口市罐头厂,罐头厂的收发室及一间闲置厂房作为实验室。当时研究所只有十几个员工,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用C5油合成异戊二烯制备人工合成橡胶,第二个项目是石油发酵方面的课题。

    回顾这段历史时,曾任石化所实验厂厂长的李昌志感叹道:“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资金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时至今日尚未有人完成的课题,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课题都是有来头的。”

    当时知识分子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上及其艰苦,研究所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大家自己动手,包括:冬季夜间轮流值班烧炉取暖,防止玻璃仪器和药品冻坏。火车站来货时,小件用自行车驮,大件用手推车拉。自行车是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劳保用品只有口罩和手套,肥皂是共用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研究所的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后勤人员,包括前文提到李昌志厂长,也兼任着研究所的出纳员。

    1972年,石油会战结束了,研究所增加了好几名职工,罐头厂还要继续做罐头,研究所只好搬离。当时,位于东升百货商店附近的荧光材料厂要扩大生产,旧厂址闲置下来,其大小、规模符合研究所的需要,研究所就搬迁过去了。但一年后,主管部门又再次下指令,搬迁至营口化工厂院内。

    石化所这期间主要是攻克油漆行业节约动植物油方面课题,主要有:三羟甲基烯丙基醚,合成液体烯烃树脂等。同时也为润滑油脂厂的中试产品寻找原料,具体项目是利用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醇。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苦难磨炼的石化所人是醒得早,同时也是起得早的一群人。

    营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营科字(78)4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八年第二批科学试验计划项目和经费指标的通知,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承担了硼矿散源氮化硼压片项目的研究(78—79完成),获得经费2万元。





  • 第十一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将资源沉淀为资产,把资产转化为资本,以资本赋能产业创新,让企业生产经营转动起来。”

    1971年,在全市“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的背景下,由当时的轻化工局牵头组建了“营口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初选址炼油厂、落户在营口市罐头厂,罐头厂的收发室及一间闲置厂房作为实验室。当时研究所只有十几个员工,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用C5油合成异戊二烯制备人工合成橡胶,第二个项目是石油发酵方面的课题。

    回顾这段历史时,曾任石化所实验厂厂长的李昌志感叹道:“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资金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时至今日尚未有人完成的课题,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课题都是有来头的。”

    当时知识分子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上及其艰苦,研究所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大家自己动手,包括:冬季夜间轮流值班烧炉取暖,防止玻璃仪器和药品冻坏。火车站来货时,小件用自行车驮,大件用手推车拉。自行车是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劳保用品只有口罩和手套,肥皂是共用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研究所的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后勤人员,包括前文提到李昌志厂长,也兼任着研究所的出纳员。

    1972年,石油会战结束了,研究所增加了好几名职工,罐头厂还要继续做罐头,研究所只好搬离。当时,位于东升百货商店附近的荧光材料厂要扩大生产,旧厂址闲置下来,其大小、规模符合研究所的需要,研究所就搬迁过去了。但一年后,主管部门又再次下指令,搬迁至营口化工厂院内。

    石化所这期间主要是攻克油漆行业节约动植物油方面课题,主要有:三羟甲基烯丙基醚,合成液体烯烃树脂等。同时也为润滑油脂厂的中试产品寻找原料,具体项目是利用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醇。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苦难磨炼的石化所人是醒得早,同时也是起得早的一群人。

    营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营科字(78)4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八年第二批科学试验计划项目和经费指标的通知,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承担了硼矿散源氮化硼压片项目的研究(78—79完成),获得经费2万元。





  • 第十二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将资源沉淀为资产,把资产转化为资本,以资本赋能产业创新,让企业生产经营转动起来。”

    1971年,在全市“石油大会战”热火朝天的背景下,由当时的轻化工局牵头组建了“营口市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所”。初选址炼油厂、落户在营口市罐头厂,罐头厂的收发室及一间闲置厂房作为实验室。当时研究所只有十几个员工,开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用C5油合成异戊二烯制备人工合成橡胶,第二个项目是石油发酵方面的课题。

    回顾这段历史时,曾任石化所实验厂厂长的李昌志感叹道:“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仪器设备,没有资金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时至今日尚未有人完成的课题,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年轻一代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课题都是有来头的。”

    当时知识分子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上及其艰苦,研究所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大家自己动手,包括:冬季夜间轮流值班烧炉取暖,防止玻璃仪器和药品冻坏。火车站来货时,小件用自行车驮,大件用手推车拉。自行车是研究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劳保用品只有口罩和手套,肥皂是共用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研究所的领导既是管理者也是后勤人员,包括前文提到李昌志厂长,也兼任着研究所的出纳员。

    1972年,石油会战结束了,研究所增加了好几名职工,罐头厂还要继续做罐头,研究所只好搬离。当时,位于东升百货商店附近的荧光材料厂要扩大生产,旧厂址闲置下来,其大小、规模符合研究所的需要,研究所就搬迁过去了。但一年后,主管部门又再次下指令,搬迁至营口化工厂院内。

    石化所这期间主要是攻克油漆行业节约动植物油方面课题,主要有:三羟甲基烯丙基醚,合成液体烯烃树脂等。同时也为润滑油脂厂的中试产品寻找原料,具体项目是利用石蜡氧化合成脂肪醇。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苦难磨炼的石化所人是醒得早,同时也是起得早的一群人。

    营口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营科字(78)4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八年第二批科学试验计划项目和经费指标的通知,营口市石油化工研究所承担了硼矿散源氮化硼压片项目的研究(78—79完成),获得经费2万元。